「火鸟版本传奇3显卡驱动」玩火鸟端传奇3显卡设置

时间:2022-10-10 16:37:39来源:游戏包啊 阅读:236

导读:事实上,低调的NAITXS3的双层机箱和面板由非磁性铝合金加工生产,质感细腻且严丝密缝。Naim的资料显示他们除了着力发展数字串流播放技术之外,其实也一直线的连接,意味着信号传输少了至少4个节点,信号传输的损耗更低,确保尽量降低珍贵

火鸟版本传奇3显卡驱动

不知道发烧同好们有没有感觉到,当今有不少曾陪伴我们成长的音响品牌渐渐脱离了纯粹追求音乐重播的初心,转向了时尚化、家电化,这种或许是市场的趋势,但多少还是会令音响迷感到困惑的,尤其是依然希望只想简简单单聆听音乐的朋友,他们大多很怀念80-90年代那些看着广告都令人“流口水”的传统模拟音响产品。

或许保守的英国人也有同感,Naim名这个品牌就是很好例子,他们从单纯的功放起家,前几年大力发展网络流媒体播放系列产品,但依然没有放弃对传统产品的探索改进,一直致力提高音质的重播水平。比如本文主角NAIT XS 3合并功放,以及旗舰合并功放SUPERNAIT 3,在前不久上市后,双双获得英国权威媒体《What Hi-Fi?》最高等级的五星评价和“2020年Best Buy最值得购买功放”推荐,十款推荐产品就有两款英国Naim的“双子星”,超群实力可见一斑。

01

改进都在看不见的内部

初代NAIT XS合并功放的诞生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上市以来凭着优秀的音质和可靠性一直深受市场欢迎。此后厂方也会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对这个型号作不断改良升级,第二代型号NAIT XS 2是在6年前推出的。如今的NAIT XS 3也即第三代,外观却依然保持着初代的风格,让资深音响迷一眼就知道这是Naim的出品。另外,即使你的Naim使用了很多年后,再添置新的Naim设备时,统一的家族化外观风格依然毫无违和感。

事实上,低调的NAIT XS 3的双层机箱和面板由非磁性铝合金加工生产,质感细腻且严丝密缝。设计上依然保持了传统音响的极简思维,面板上仅提供左侧的一个音量旋钮,右侧是一字排开的输入挡位切换按键,并且带有柔和的绿色字体背光,代表这款合并功放没有任何使用难度,即使家人也能轻松掌握操作。这一点其实尤为重要的,假如你买的器材有一定的使用难度,势必家人会产生抗拒心理,那或许你想在家多些静静听音乐的“好日子”也不会多了。

02

内置高品质唱头放大线路

与当下不少品牌在功放中加入DAC解码线路的潮流不一样,Naim由于自家有完善的数字串流播放器产品线,因此他们选择了依然将NAIT XS 3打造为纯模拟线路的合并功放,这个思路也令NAIT XS 3机内避免可能出现数字线路带来的干扰,追求纯粹的模拟音质表现。在接口方面也印证了Naim的传统思路,机背上提供多组输入端子,满足多路音源设备的连接需求。而且NAIT XS 3依然在提供常规RCA信号输入的同时,保留了厂方独特的DIN插,假如你打算购置一整套Naim的器材,那这种连接端子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比如,NAIT XS 3的RCA端输出拓展仅提供一组SubOut(超低音输出),而DIN口则提供了Pre-amp Out前级输出和Power-amp In后级输入两组,可见Naim更希望用家在日后拓展系统的时候,更多考虑自家的前级或后级的搭配。

外观几乎保持不变的NAIT XS 3有什么看点呢?Naim的资料显示他们除了着力发展数字串流播放技术之外,其实也一直线的连接,意味着信号传输少了至少4个节点,信号传输的损耗更低,确保尽量降低珍贵的黑胶细节信息的损耗。NAIT XS 3的唱头放大线路的技术与设计经过缜密设计,包含了完整的三级信号线路,分别是:增益级、被动均衡级,以及最终增益的主动均衡级。这样的设计获得非常的信噪比指标,并可将 RIAA均衡曲线扩展到聆听频段之外,让听感有更好的余裕度。唱头输入阻抗为47kΩ,与470pF容性负载并联,增益系数非常适合5mV输出的MM动磁唱头,还有高输出的MC唱头也可以直接使用。

03

「火鸟版本传奇3显卡驱动」玩火鸟端传奇3显卡设置

每个细节都为追求更好音质而生

身形纤薄小巧的NAIT XS 3依然坚持使用传统的线性电源电路供电,内置了350W大功率薄型环形变压器,滤波电解电容则紧挨后级功率放大线路安装,以求功率管在需要强大电流输出的时候能够获得无损耗的高速供电,从而确保音乐动态的高响应速度。除此之外,考虑到当今音源技术进步,对频宽、动态、分析力等方面的更高要求,NAIT XS 3的高电平信号放大线路也经过重新设计,采用全新的电压增益级电路技术,让电压增益的速度提升一倍以上,让功率输出级的响应速度也加倍提升。此外,第二级电压放大增益级的晶体管也经过优化,使其不再需要共源共栅级晶体的屏蔽,进而使回转率(响应速度)可以做得更高,并提升了音质表现。

而且经过多代的发展,NAIT XS 3的内部设计和制造工艺也已经非常考究了,比如在信号通路中使用带引脚的通孔元件,以尽量减少振动和热循环的负面影响。信号输入采用密闭并灌入惰性气体的继电器进行切换,而为了避免外围线路对音频信号造成干扰,甚至将控制功能的主控芯片也采用了电流隔离供电设计。音量控制采用带马达驱动的日本ALPS蓝壳制品,细节之处如电位器的左右声道信号连线都是等长的,并且排列得很整齐,一切的设计均在尽可能确保左右声道的对称性。

Naim的设计师认为只有用分立线路,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对重播音质的把控,甚至能够打造出超越运放性能极限的表现,因此前级与后级线路均采用分立元件打造,而没有采用能够简化设计的OPA运放。NAIT XS 3每个声道的每一级线路都采用左右声道完全镜面对称的设计,甚至接地点都非常考究,以取得更好的音场对称性和准确的结像定位感。细心的你或许还发现NAIT XS 3内置了耳机插孔,内里采用高电流输出纯A类耳机放大级,不错的驱动力和音质表现,为耳机爱好者节省了一台独立耳放及相关线材的开支。

后级功率放大线路的电压放大驱动级,每声道使用了3只中功率管,并且以一块小型散热器提供散热。末级功率放大管每声道用了一对工作在AB类状态,并且以陶瓷片来绝缘作高效导热,提供70瓦×2(8欧姆)的输出功率,足以匹配大多数的音箱。另外,Nait XS 3也预留未来的升级空间,例如可搭配自家的外接电源供应器来提升音质,甚至藉由前级输出连接自家后级以获得更好的驱动力。

04

更精进的音质、更丰富的情感

试 听NAIT XS 3搭配同样来自英国的ProAc贵族ResponseDB1书架箱,CD机则是Naim的CD5si,线材也是Naim自家的产品。NAIT XS 3以每声道70W的输出功率能够把书架箱推出怎样的效果呢?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相信这套小组合能够把“钢协”播出应有的气势吧。比如播放素有钢琴女祭司之称的阿格里奇演奏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首音乐的风格刚猛雄浑,需要演奏家以较为阳刚猛烈的力道来表现音乐的气势和节奏,阿格里奇的演奏完全不逊男钢琴家,将钢琴的重量感和权威感发挥到极致。当然在钢琴的低音声部,受限于书架箱的有限低频而稍欠缺一点厚重感,但除此之外,这套小组合呈现的钢琴和伴奏乐团的气势却已经令人对“小系统”刮目相看,动态和音质始终游刃有余,中频段饱满圆润,也足以展现阿格里奇演奏时的专注神态。

再比如播放杜拉蒂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气势爆棚的火鸟飞舞乐段,一阵又一阵的定音鼓袭来,在NAIT XS 3的驱动下,即使是书架箱都能够表现出层次丰富的中低频,在速度表现上属于稳打稳扎的风格,虽然少了点大系统才具备的电光火石的猛烈张力,但依然能够表现出火鸟飞舞的音乐场面已是非常难得。从这些考验驱动力、控制力、动态的音乐的重播,我们发现NAIT XS 3的声音气质相比以往对Naim的印象有传承之处,也有与时俱进的改变,比如NAIT XS 3的分析力明显更高了,低频的响应速度也更快了。然而迷人敦厚的中频和丰富的乐感依然保持了Naim的风格,这是一种很传统的“英国声”风格,如今已不多见了。

而换上流行人声或者室内乐等较为温和的音乐类型,就可感受到这种“英国”式声音风格的真正魅力了,此时声音的质感有着温柔中带着温暖色调的倾向,中频带着适中的甜味,有种丝丝顺滑的细腻感,这种风格的器材其实很讨人喜欢的,是很让人安心听音乐的器材,即使长时间聆听也不太容易感到疲劳,或许这就是Naim一直坚持分立元件和模拟线路的目的吧。比如播放雷宾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NAIT XS 3重播的小提琴质感带着温柔的气息,琴声有适当的厚度,音色有着恰好的温度,不会显得琴声生冷,也不或暖过头,反而失去细节,整体音色呈现相当舒服惬意的柔和感,还带有暖洋洋的光泽。在表现小提琴演奏时,NAIT XS 3这种温暖不抢眼、柔和中有细节的特点,很容易让人忘记音响器材的存在,全心全意投入音乐当中这种温和的气质或许一开始聆听时并不会给人惊艳的感觉,但却是能够长时间聆听音乐的好器材。

05

好听就够了

“顺耳、舒服”是NAIT XS 3最吸引人的一大卖点,这台设计低调,声音温和的合并功放,虽然不会一听就让人觉得莫名兴奋,但却能够温柔地把音乐唱进心坎里。对于喜欢“玩”音响的人来说,NAIT XS 3可能会比较保守,但简单的合并功放却内置了高素质的耳放和唱放,每一个项目都追求实用性,并对好音质有深刻理解的设计,不求花俏、不走奢华外观,实为爱乐者轻松享受音乐的优质之选。

——END——

玩火鸟端传奇3显卡设置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如果语言是威士忌该有多好?在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中,又为什么还需要语言呢?这些年虽然黑胶老唱片的老传统,让人悠闲聆赏音乐之余,也宛若找回安静而缓慢的生命步调。但CD市场仍未消停,玻璃CD与MQA-CD带来的惊喜持续不断,我们多希望CD也能拥有黑胶那样的温暖和情怀,发烧不只是休闲娱乐,让音乐成为开展美好世界观的桥梁,而CEC正在努力达成目标。

不可否认的,日本在CD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荷兰飞利浦与日本索尼各自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时合作双方仍为各种技术规格和专利归属争吵不休比如飞利浦主张采用比较容易实现的14Bit方式,索尼却坚决主张用16Bit方式,把酒言欢似乎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飞利浦工程师请日本人喝琴酒,而索尼工程师则拿出清酒回应,很快地双方就作出结论:CD的可录音总长度就依索尼社长大贺典雄坚持的74分42秒(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长录音版本,1951年由福特万格勒指挥拜鲁特音乐节管弦乐团与合唱团演出),这需要700MiB(1 MiB = 220 bytes)的储存量;但CD光盘大小则听从荷兰人的版本:12公分直径,可以方便放入西装口袋。1981年初,大贺典雄邀请柏林爱乐指挥卡拉扬试录了几段数字录音,准备带往5月于雅典举行的国际音乐产业大会推广,卡拉扬听了CD播放的声音后,把它看成与电灯发明般的伟大,并说从今以后,其它东西都只是煤气灯了。

1982年10月1日,索尼向日本市场它的第一代CD机CDP-101,只是接近17万日币的定价,普通消费者都不太感兴趣。与此同时,CBS/SONY唱片公司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批50张CD唱片,以古典音乐为主,印证了大贺典雄的判断,即古典音乐爱好者更能接受数字录音的优越性。随后飞利浦推出第一部CD机CD100,使用CDM-0铸铝传动系统,搭载蔡司镜片的光头号称有50年寿命,TDA1540双陶封解码声音比索尼更温暖大气。从此CD的道路就分成东西二个阵营,西方世界以飞利浦马首是瞻,而日本市场却百花齐放,出现一些极富创意的设计,如Nakamichi、Onkyo、JVC、Kenwood都有其独特的设计,不过SONY与Sanyo三洋一直是最大的零组件供应商。我们来看看日本厂家几个比较Hi-End的设计:

●SONY光头固定读取系统

当其他公司想尽办法要让CD光盘稳定时(如TEAC的VRDS系统),SONY却发现移动中的激光头由于质量太轻的缘故,极容易被外力干扰而产生不必要的震动,因而影响读取讯号的正确性。索尼逆向思考,他们干脆把激光头固定,然后让较重可以较稳定动作的CD托盘直线移动,除了增加信号的读取稳定准确,同时碟镇以纯铜制作压住光盘,降低了高速运转时的振动。顶级型号驱动马达用高刚性的铸铝材料制造,马达的定子带有蓝宝石的底座以增加耐磨性,而转子则带有红宝石轴承以减少磨损,整个光学系统被悬浮起来,极尽豪华能事。

●TEAC VRDS无共振读取系统钳型转盘

假如您看过飞利普CDM传动系统正在工作中的样子,除了佩服伺服系统在晃动激烈的环境下还能继续工作外,也很怀疑它到底遗漏了多少信号。TEAC的工程师早已发现了这种情形,因此发展出VRDS系统。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大夹子将CD紧紧的夹住,让它不会随意晃动,这个大夹子可视为和CD唱片一样大小的唱片镇,但它并不是从上向下压,而是让CD向上紧紧贴住它并随之旋转,增加传动系统和CD唱片之间的接触面积,使CD唱片的运转动作更加稳定。马达以悬挂的方式装置于传动机械上方,为了支持大型压片盘及马达重量,TEAC设计了加强型的支架,VRDS系统的等级分类主要就是支架及压片盘制造材质的差异,便宜的机种使用合成材料,高级机种使用合金或金属压铸。

●DENON三层悬浮避震系统

这个三重避震转盘只使用在顶级DP-1转盘跟DPS-1 CD机上,整个光头、马达系统紧凑的安装在一块铸铝块上,通过弹簧、阻尼油耦合悬浮在一个半屏蔽的凹型铸铝壳体上爲第一层避震;凹型铸铝壳体又通过阻尼橡胶垫固定在一次浇铸成型的铸铝底盘上爲第二层避震;铸铝底盘跟四个精心设施的避震脚软耦合完成第三重避震。光头是直线马达伺服循轨。马达直径达6毫米的主轴,端面安装了极爲耐磨损的红宝石,比CD片还要大出一圈的碟镇重达200克,其安装工艺和机械加工之精密程度让人实在叹爲观止。

●PIONEER倒置转盘

先锋公司于1990年发表的S.P.M.倒置稳定转盘与众不同,承盘更象黑胶转盘,将CD的读取面朝上放于承盘上,承盘由质量比较大的铸铝制造,上面有一张经过精心设计处理的橡胶软垫,由置于上方的霍尔马达带动CD光盘旋转,高精度的磁浮直线寻迹光头也在上方,可以有效抑制谐震及CD本身的震动。这种设计虽然避免了激光头长期放置后堆积灰尘,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机器年限久了以后固定激光头镜头的胶开始老化,镜头很容易脱落。在便宜的产品中,马达由霍尔马达改爲普通的直流马达,高精度磁浮直线循轨光头改爲由普通马达齿轮传导循轨的普及型光头,承盘重量也下降缩水了,整体骨架大量的采用注塑工艺,虽然不少国外品牌采用,但价值已经不高。

●CEC皮带带动系统

堪称最有创意的设计之一,由于CEC最早是做黑胶唱盘起家的,而且只做皮带驱动唱盘,所以他们把同样概念移植到CD系统。CD光盘上每个部分的密度都一样,在同样旋转一圈的情况下,圆周较长的外圈在读取资料时会比内圈快,CD机是以恒线速CLV方式工作,从内到外都以同样的读取速度,所以一开始内圈转速调高到500转,到外圈时则会降低为200转来配合读取速度。这和黑胶唱盘工作完全不同,其他CD传动系统只能采用高扭力的直驱马达,当然马达本身的震动及产生电磁噪音就不可幸免了。用皮带间接驱动可以隔绝马达产生的振动,但皮带能否应付CLV方式工作是个大问题,后来CEC开发出一套PLL锁相环路加上高精度转轴及较重唱片镇以产生飞轮效应,只要马达轻微转动,转轴就会转个不停。这种驱动方式可以有效隔绝不当振动,把转速变化的问题降低后,伺服校正电路的负担跟着减少,这才是好声的秘密。1991年问世的TL-1是世界首部皮带驱动CD唱盘,1993年推出的TL-0更是集技术与艺术一体的工艺品,CEC认为直驱马达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震动源,最好把主轴跟马达分离开来,并以皮带耦合传动,皮带的缓冲作用,可以有效的消除马达自身的震动传导给主轴,从而提高信号读取的准确性。

CEC的设计和皮带驱动黑胶唱盘的思路同出一辙,当然绝非单纯把主轴跟马达分离加皮带这么简单,还要考虑到对CD恒线速转动方式的性能要求及对策。除了CEC本身的产品外,Audio Note、Burmester、Parasound、Resolution、MBC也都使用了CEC的皮带传动系统。皮带用久了会老化,CEC建议用家每隔十年要做一次保养,实际上,整个CD传动系统里面寿命最短的是光头,光头寿命跟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很重要关系,如不清洁光头、经常使用盗版光盘等,都会缩短光头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CEC的皮带驱动系统非常耐用,三十年前推出的TL-1如今仍老当益壮,播放光盘快速又准确。

曾经有一段时间CEC似乎消失在大众目光中,浴火重生后的CEC再出发,生产线全部回归日本,于是我们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惊喜。这家公司历史悠久,却历尽坎坷,从某方面来说,CEC也可以说是日本Hi-End音响发展的一个缩影。1954年(昭和29年)4月,中央电机株式会社(ChuoDenki)在东京都品川创立,那时整个音响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转盘马达仍然是一个待开发的领域。CEC是日本最早生产LP黑胶唱盘的公司之一,同时期另外二家公司已经消失在历史洪流中,CEC成为多个日本品牌的OEM供应商,产品以中低价位为主,所以认识它的人并不多。CEC为一些不想或无力研发黑胶唱盘的公司代工,在美国,Realistic (Radio Shack)和MCS (JC Penney)是最大买家;在日本,马兰士、三洋、雅马哈、东芝、建伍、JVC、先锋等都是他们的客户。

但是OEM代工利润不高,CEC虽然也有过高速发展期,但自有品牌始终不成主流。他们从1961年起开始大量生产黑胶唱盘的马达,在埼玉设立新的设计办公室,也聘请三洋的专家来协助管理,1967后还开设第二家工厂用来生产唱盘,同时有了自己的测试和声学实验室。1985年CEC开始生产CD播放机,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廉价品,中国内地只需几千元就能买到,但因为可靠耐用,很多广播电台中都可见CEC踪影。上世纪八十年代,CEC由LP市场慢慢过渡到CD产品,那时CEC并没有生产高级产品,但后来欧洲开始保护本土产业,很多定单都留在了当地,迫使CEC走向高级化以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佳的品牌价值。1991年CEC率先推出皮带传动的CD转盘系统,使用了两个机械皮带驱动装置,一个用于旋转CD,另一个用于移动激光头读取系统。但颠覆性的设计甚至连日本市场也不接受,反而是美国人发现了其优点,CEC首先在美国获得了成功。

TL1与随后的TL0在国外获得很高声誉,毕竟小公司资源有限,面对市场大变局无能为力,1996年CEC不得不将音响业务转让给三洋光电公司,当时三洋是非常牛的大集团,由于三洋出手相救CEC才存续下来。1945年,日本太平洋战争战败投降,由于松下电器曾经参与军品生产,创办人松下幸之助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解职。他的妹婿井植岁男为了保住松下幸之助,自己作为代罪羔羊引咎辞职,而松下幸之助为了报答井植恩情,扶持井植在大阪府守口市创办了三洋电机制作所。三洋公司也很争气,1952年制作日本第一部塑胶收音机,1954年制造了日本第一台搅拌式洗衣机与三洋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技术上来说,三洋曾与索尼关系良好,例如1980年代三洋就强力支持索尼Betamax录像格式,并成为后来Video8摄录格式的先驱部队,直到三洋支持东芝领导的HD DVD,而索尼支持BD蓝光光盘,二家人的关系才告一段落。三洋在视频方面的成绩斐然,1995年(平成7年)又发表世界上第一台3D电视,1999与伊士曼/柯达共同发布全球首个有源矩阵有机EL全彩色显示器。于此同时,三洋把触角延伸到半导体、充电电池、太阳能、空调、混能车电池、照相机、投影机、手机与白家电等领域,建立个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2004年新潟县发生中越冲地震,除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外,为日本地震观测史上第二次测得最大震度高达7级,甚至还引发了小型海啸。这次地震重创了三洋位于小家谷市的半导体工厂,5条生产线中损失了1条200mm生产线;位于新潟县妙高市的松下电器新井工厂,生产用于数字家电的LSI集成电路,同时被迫停工。第二年三洋的财务报告共损失2050亿日元,元气大伤的集团从此走向下坡路。银行团开始抽银根,2008年三洋将移动电话事业卖给京瓷;2009年又成为松下的子公司,紧接着把半导体业务出售给安森美半导体,并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到2012年,松下决定停止营运Sanyo品牌,并将经营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业务的三洋水产公司和三洋马达公司等9家子公司的股份出售给中国消费电子巨头海尔。同时涉及电视机、DVD刻录机、传真机、电话、空气净化器、空调、照明设备、微波炉、烹饪机、洗碗机、吸尘器电饭煲、熨斗、洗衣机、冰箱,太阳能发电设备、可充电电池、汽车导航系统…等众多产品的三洋公司,自然对营业额不高的音响制造看不上眼。

2000年CEC就被剥离出来独立运营,成立CEC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埼玉県大宫市,负责人是石渡贤一(KenIshiwata)。要注意的是已经去世的马兰士精神领袖石渡健,英文名字也写作Ken Ishiwata,实际上是二个不相关的人。命运多舛的CEC并没有走上坦途,石渡贤一表示通过销售自有品牌来健全公司财务,是全球OEM和ODM制造商们的共同梦想,但在世界工厂的大环境下,超过90%的中小型企业却只能沦为大财团的附庸或供应商。尤其1998年美国雷曼兄弟引发的次贷危机后后,全球经济迅速降温,CEC被迫面对强大的挑战。他们开始扩大产品种类,例如推出Amp 3合并功放(输出功率100瓦),因为品牌形象定位关系,还是走低价策略。在日本制造显然不敷成本,所以CEC把生产交给亚洲其他地区,由于品管与流程控制问题,功放产品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故障,CEC说他们陷入了一个“非常没面子的状态。”

也就在这个阶段,CEC开始与德国Candeias Audio Engineering合作开发,首个产品是价格低廉的TL5100和TL5100z CD机。这家德国公司由Carlos Candeias于1986年创立,最早以Modelo品牌推出功放、CD机、解码器,同时也为其他德国品牌OEM和ODM高端音响。东西方二家公司合作让CEC产品日渐多元化,1997年推出的TL1x和TL2x转盘,率先采用了可丽耐(人造石)材料制作底盘;第一部带有“Superlink”接口的解码器DX51问世,可以连接TL51、TL2xmkII和TL51z等产品。从技术角度来说,Superlink接口跳过了S/PDIF格式与AES/EBU/XLR、同轴/RCA、Toslink接口与接线的问题,算是一个有创意的突破。

众所周知,索尼与飞利浦二家公司共同制定的S/PDIF并不是理想的传输格式,它将多轨数字讯号编成单轨讯号,再由DAC端以PLL 还原多轨资料,这样复杂的过程,增加了数字讯号的jitter失真。多年来不断有设计者希望跳过S/PDIF转换,直接从CD转盘以I2S界面传送到DAC解码,Superlink就是CEC设计的一种I2S接口,由于将资料讯号和时脉讯号分开传送,它的jitter失真非常低。旧款的Superlink采用9针的D-sub接头,线材选择较少,也要DIY。

而新款的SuperLink改用4条75-Ohm BNC线,配线选择性大增,丰俭由人。4条BNC分别转输:主时脉(MCK: master clock)、位元时脉(BCK: bit clock)、左右时脉(LRCK: left right clock)、声音资料(DATA)。当BCK、LRCK、DATA分别由转盘传送到解码器的同时,解码器会把MCK回传到转盘,从而统一时脉讯号。

2009年德国Candeias Audio Engineering改制为B.M.C. Audio GmbH,在他们的推荐下,包括柏林之声也开始使用CEC的CD转盘系统。CEC和B.M.C.其实都是相互独立的公司,由于CEC很喜欢对方的设计,因而授权Carlos Candeias以CEC品牌生产部分产品,所以目前CEC在自己的工程师团队之外,还融入了部份德国血统。在脱离三洋公司独立之后,CEC先是把公司搬到埼玉県大宫市,2004年迁到琦玉县埼玉市南本町,2008年又搬到群马县大乐郡大泉町,从频繁搬迁中可以猜到,公司肯定有状况。埼玉县是日本首都圈的一部分,县内大部分城市被视作东京的卫星城市,而群马县等于是东京的后花园,以农业为主,特产是魔芋、黄瓜、蚕茧、蘑菇、奶牛、猪肉。大泉町人口中约有一成都是巴西或秘鲁出身的南美日裔,与邻接的太田市并为日本境内海外归国日裔劳动者最多的市镇,生活成本比较低廉。当然大泉町附近也有工业基地,例如斯巴鲁SUBARU汽车旗下的发动机和变速器都在这里生产。

省吃俭用还是无以为继,2017年2月,CEC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这家营业额曾超过15亿日圆的企业,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音乐平台兴起,音响设备销售陷入困难,负债总额超过3亿日圆,不得不中止业务。据我的猜想,三洋电机是全球最大的激光头制造业者,过去在深圳、印尼都有工厂,激光头全球市占超过40%,与SONY互逐龙头位置,所以2000年分开后他们应该还是CEC的股东。2017年的重整,实际上是与三洋完成清算,并重新引入资金。这就像传说中相传这生长于阿拉伯沙漠中美丽而孤独火鸟,每500年自焚为烬,再从灰烬中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传说当凤凰接受烈焰的洗礼后,可能会从灰烬中重生,一旦重生失败则永远消失,而CEC显然成功的凤凰涅槃了。

吸取曾经的教训,CEC把主要生产线全部移回日本,确保最高的质量与稳定性。日本企业的回归本土开始得很早,2003年,建伍公司(Kenwood)把马来西亚一条MD随身听生产线撤回了距离东京北部460公里的小城鹤冈,这似乎违反了从后工业时期就建立起来的铁律:产业和工作岗位将从富有的国家流向贫穷的国家。但Kenwood却有着他们的理由:总成本降低。他们发现:在鹤冈只要4名工人就可以让整条流水线顺利运转,但在马来西亚却需要22名工人;交货期由5星期缩短为2天;库存时间也由原来的18天降低到3天。综合各个方面来看,在日本当地生产成本大约降低了10 %。而且和世界各地消费者一样,日本人也乐于见到产品上印着“MADE IN JAPAN”的字样。”

2018年以后,日本企业关闭海外工厂、扩大本土产能,甚至将制造移回本土的消息更常出现。汽车巨头本田于2021年关闭英国和土耳其的工厂;另一家日本汽车巨头日产也宣布终止旗下高端品牌英菲尼迪在英国的生产。已先后关闭多家海外工厂的著名相机和办公用品巨头佳能,在宫崎县的新数码相机工厂2019年正式投产。化妆品牌资生堂(Shiseido)曾一度因销售下滑缩减工厂规模,福冈县久留米市的新厂将于今年投产,位于枥木县及大阪府的新工厂也正在建设中,资生堂在日本国内的工厂将增加为6家。日化品牌狮王在香川县的高端防蛀牙膏的新工厂也将在今年投产;方便面巨头日清食品的关西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中。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日本制造业回归本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各公司出于对科技技术保密的考虑,节省生产费用已经不再重要,一些公司更希望将核心机密锁在家中的黑匣子里。另外,随着新兴市场消费能力不断提升,高品质、安全可靠的“日本制造”备受追捧。日企回归乃是顺应市场高端商品需求扩大趋势,充分利用本土技术研发和管理能力,最大化发挥“日本制造”的品牌效应。大部份回到日本制造的商品,其实是用来满足内需,不过“日本制造”一向是质量保证,所以也演变成为额外的卖点。加上日本央行近年来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令日元汇率维持在相对低位,这增加了本土出口优势。同时,新兴市场人工成本上升令海外生产的成本优势下降,而日本国内物联网、机器人生产、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快速发展,不少企业认为在国内生产成本或许更低。

不管是甚么原因,我们已经接触的几部CEC产品,都已经在背板打上醒目的“Made in Japan”,这是一种骄傲的宣言。松下电器1962年的广告中,第一次出现“Made in Japan”口号,强调除了传统简朴纤细的建筑和美术外,还有傲人的产品设计与生产技术,“日本制造”是继承自古代祖先的伟大遗产。松下电器1965年推出的音响组合“宴”,广告中强调其木纹设计是传统美学与现代性的调和,自此开启了一系列的日式文学命名。例如松下的“嵯峨”、“飞鸟”;东芝的“王座”、“名门”;三菱的“高雄”等等。他们声称参考日本古代建筑样式与艺术风格,融入和风、自然、传统等元素,加上先进的科技与生产工艺,综合成所谓的“日本制造”。回过头来看CEC的CD机与解码器,精致朴实的外观,缜密无瑕的金工,稳定耐用的质量,还有自然流畅富有模拟味的声音表现,他们是不是也深得“日本制造”三味!

——END——

总的来说,针对「火鸟版本传奇3显卡驱动」玩火鸟端传奇3显卡设置,这个问题,虽然出现的时间并不久,但游戏目前表现确实对得起经典IP的名号。考虑到随着玩家们将逐步解锁更多的玩法,未来恐怕还会在玩家层面继续发酵,或许到那个时候还会有新的成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