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09:59:13来源:大黄游戏解说 阅读:310
导读:为服务冬奥,北京公交集团共计派出2388辆车和5755名职工,以24小时待命状态服务138条冬奥班线保障任务。冬奥车队的1800余名公交驾驶员从今年1月19日开始离家进入闭环管理,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2022年1月19日,这些公交驾驶员正式进入闭环管理模式。
这是一封特别的来信。它从欧洲大陆北端跨越山河湖海而来,以“挪威奥运会和残奥会委员会”的名义,致谢北京公交的每一位员工。
信中写道,“你们非常友好、乐于助人,而且你们每天都面带微笑迎接我们。感谢你们周到的服务,让我们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也感谢你们让这次赛事变得如此难忘。”
为服务冬奥,北京公交集团共计派出2388辆车和5755名职工,以24小时待命状态服务138条冬奥班线保障任务。冬奥车队的1800余名公交驾驶员从今年1月19日开始离家进入闭环管理,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
他们有人怕耽误发车时间,只能在驾驶舱里眯一会儿、吃泡面,只为准时准点安全到达;有人忙里忙外,与场馆只有一墙之隔却没有时间关注比赛,但看到了每一位公交人为了服务冬奥的劲头和付出。
2月20日晚,随着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主火炬的熄灭,北京公交冬奥车队的交通运输保障工作也顺利收官。接下来开始着手冬残奥会的准备工作。不少驾驶员主动向车队管理人员请求,希望留下来继续完成冬残奥会的驾驶运输工作,“我们都想有始有终,参与完成冬残奥会,才算是一段完完整整的经历。”
北京公交集团冬奥B2车队驾驶员姬朋新。受访者供图
见证中国队“首金”的诞生
2月5日,一场惊心动魄的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正在首都体育馆内进行。
把中国短道速滑队准时送达后,陈学海把车停到距离首都体育馆不到二十米远的空地上,等着。驾驶舱里的空间有些狭小,陈学海稍稍把车窗打开,灌进来的只有冷风,听不到场馆内的丁点儿声音。
陈学海今年49岁,开公交车已经21年了,之前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党百年等重大活动。为了这次冬奥会,他与1800余名公交驾驶员从2021年11月起就开始实际线路驾驶培训,反复熟悉路线、各上下客点及流线。“我们这些被挑选出来的驾驶员基本都参与过各种大型活动,驾龄久,经验也很丰富。”
2022年1月19日,这些公交驾驶员正式进入闭环管理模式。冬奥期间,陈学海作为B2车队的驾驶员专门负责中国短道速滑队的运送工作,“拉着他们去训练,去比赛,去领奖,虽然和他们在路上的时间很长,但由于车厢内安装了隔离板,也很少有过交流。”
每次队员们上下车时向他点头挥手,他都会向他们竖起大拇指或者握紧拳头,他觉得队员们应该看懂了他手势和口型中表达出的“加油!”“必胜!”“最棒的!”
陈学海回忆,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那晚,他在车上等了很久,中途想在驾驶座上稍稍眯一会儿,却怎么也睡不着,“心情也跟着紧张。”直到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领队从体育馆内冲出来,在车厢外冲着他喊,“我们夺冠了,得了金牌,首金啊!首金!”
听到领队的欢呼声,陈学海顿时感觉脑袋“嗡”的一下,然后身上的血液开始翻滚,“当时激动得只知道鼓掌,缓了一会儿后,我才想起争取跟孩子们合张影。”他把想法告诉了领队,领队很痛快地答应下来。
回冬奥村的路上,他在车内后视镜里看了几眼,车厢里那几个白衣红裤的男孩女孩有哭有笑地聊着。等到站时,他从车上下来想目送他们回村,领队一声“大靖,可新,都来跟司机师傅合个影吧。”
陈学海一身深蓝色工作棉服被簇拥在四个夺金运动员的正中间,冲着镜头高高地举起大拇指。
2月5日,北京公交集团冬奥B2车队驾驶员陈学海与中国首金团队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遇到冰雪天气,只求出车“零事故”
陈学海回到住所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他躺在自己的小床上辗转难眠,最后索性拿起手机,把接力赛的视频回放看了一遍又一遍。
工作到凌晨后在被窝里回看中国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成了陈学海在连续多天高度紧张工作状态下的一种支撑,“服务好运动员们出行,为他们每一次的安全到达保驾护航,我感觉无比光荣。”
作为冬奥运输保障任务的其中一环,他深知每一位公交人的不容易。
为服务冬奥,北京公交集团共计派出2388辆车和5755名职工,以24小时待命状态圆满完成138条冬奥班线保障任务。服务过程中,巴士车辆运行位置、速度、车内实时和历史视频影像、驾驶员操作状态等600余条动态数据实现秒级采集上传,确保行驶安全。延庆赛区投用的新型氢燃料车在服务前完成每车5000公里磨合任务,驾驶员经专项培训,山地驾车经验丰富。
其中,延庆赛区的Y4车队承担的任务是将工作人员、志愿者及观众往返运输于酒店、院校等驻地与延庆赛区及指定地点之间,涉及驻地共6处,运输线路达20余条。
Y4车队党支部书记祁明瑞是站在驾驶员背后的人。搭乘公交巴士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观众能够看到延庆赛区驾驶员在山路上驾轻就熟,都离不开祁明瑞对每一条山路不分昼夜地带队踏勘。
祁明瑞和车队成员常在城区执行任务,对延庆地区的地理交通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不熟悉。为此,祁明瑞和几位组织管理人员在前期对24条线路进行反复勘察,结合线路情况制定一线一图一册,对重点路段、桥梁、隧道、路口等有碍行车安全的地方在一线一图一册上重点标注和说明。比如隧道内行车,时速不能超过60公里;河边路段,清晨行车要格外注意路面薄冰;如遇雨雪天气,谨慎慢行,安全第一……
2月13日,北京迎来农历虎年的第一场大雪。此时,冬奥赛事正酣。
由于延庆区地处北京西北部,三面环山,气温要比城内温度更低一些,“这里一旦降雪就意味着降雪量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祁明瑞记得,12日晚上10点开始落雪,雪越下越大,保障运输安全的担子压在他身上,越来越重,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祁明瑞就爬起来,急着去运营线路上勘察雪情和道路结冰情况,然后反馈到指挥部,请求各方协助车队运输保障工作的落实,“冬奥赛事遇到冰雪天气,我们早有预备,能清扫的路段及时清扫,该撒盐的地方尽快撒盐,对车队的驾驶员也是一遍又一遍的叮嘱,只求保证雪天出车的零事故。”祁明瑞说道。
北京公交集团冬奥Y4车队党支部书记祁明瑞正在检查驾驶员工作。受访者供图
驾驶员的时间精准到分钟
“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这句话是祁明瑞跟车队反复强调的,也是整个车队共同的目标。他坦言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队员们的艰辛和付出。延庆赛区Y4车队职工共有179人,其中驾驶员占到五分之四,年龄跨度从30岁到54岁。冬奥保障期间,他们常常凌晨就出门上路,比赛结束返回驻地时,往往已是深夜。
如何尽可能多给驾驶员留出休息的时间,是他作为管理人员在配班安排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每条路线早班、晚班、夜班都不低于3组,每天还安排机动人员,一旦有司机身体不适或有临时任务,都能保障运输计划及时完成。”
但很多当天需要执行的任务最晚要凌晨两点才能收到,为了不让大伙儿熬夜等任务,祁明瑞和队长张忠义及其他管理人员开启了“叫醒服务”。祁明瑞称,当天任务执行完毕后,他就让驾驶员先回到宿舍休息,每位驾驶员的床头都贴着一张写有各自名字的纸条,接到任务后,他和几位管理人员会用最短的时间制定出计划,再按照排班表,找到写着名字的驾驶员床位,一个一个摇醒,“尽量不打扰到其他人员的休息”。
坚守岗位的日子从1月份一直持续到3月份,进入闭环管理期间,有队员的亲人离世,各车队的管理员也只能协调后方的同事帮忙去看望慰问。
B3车队的党委书记王华宇碰到不少类似情况。看到有队员偷偷抹眼泪,他的心里也十分愧疚,“哪怕安排他们出了闭环,他们也会因为防疫需要在酒店隔离一段时间,”他说,那时候他能做的也只有安慰疏导,为队员的家里尽力提供帮助。
王华宇表示,每位队员为冬奥会的付出他都会记在心里,虽然“准时发车”、“准时到达”是他们的职业操守,驾驶员的十二时辰需要精准到分钟计算,但是每每看到有驾驶员因为迟一两分钟将车开回场地时低头不敢看他的眼神,他觉得也没必要求全责备,需要理解和宽容。还有驾驶员因为排班经常错过饭点,有时在驾驶舱里对付两口冷饭或者吃几口泡面,自带的保温杯里接上热水后就又要发出上路,他感激大家都在为了“保障运输工作顺利进行”这一个方向而努力,“有苦楚,也有感动和自豪。”
北京公交集团冬奥B2车队驾驶员姬朋新在驾驶舱内休息、吃泡面。受访者供图
“有感谢,也受尊重”
等待发车时,在驾驶舱里吃两口泡面几乎成了B2车队驾驶员姬朋新工作间隙的常态。
姬朋新称,由于闭环管理和防疫等相关要求,很多时候驾驶员不能下车随意走动,就连吃饭、上厕所等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在规定地点进行。于是驾驶员师傅们在上班时会刻意少喝水,还养成了随身携带保温杯和泡面的习惯,来不及回场站吃饭,就在车上泡一桶方便面,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准点发车。
姬朋新和陈学海同属于一个车队,但分工不同,姬朋新专门负责运送的是捷克和瑞士的参赛运动员。因为语言不通,姬朋新和他们的交流也基本是透过隔离板玻璃做手势,他会比“ok”的手势询问领队“人是否已经全部上车,能否发车”,他也会在运动员上下车时一边微笑一边竖起大拇指为他们加油。
这是出于对他们奥运精神的敬佩,姬朋新说,“无论输赢,我总是可以看到他们乐观的表情,虽然听不懂他们讲话,但每次见我都会特别礼貌地给我回应,我能明白是感谢,感觉到我们普通的工作人员也受尊重。”
像这样的感谢数不胜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信件寄来。截至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前夕,北京公交集团已收到20多封感谢信,最远的那封来自挪威。
2月14日,北京公交集团收到的来自挪威奥委会和残奥委会的感谢信。受访者供图
如今,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圆满落幕,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让王华宇感到欣慰的是,在闭幕式前就不断有驾驶员提出要一直坚守到冬残奥会结束。
据北京公交集团介绍,目前,640辆冬残奥会保障用车整装待发,其中40辆车为“福祉车”,重点服务轮椅乘客及随行人员。北京公交集团预计派出1957人参与服务保障。
陈学海和姬朋新都将继续完成冬残奥会的驾驶运输工作,“我们都想有始有终,参与完成冬残奥会,才算是一段完完整整的经历。”
新京报记者 薄其雨 实习生 王烨烜
编辑 刘倩
校对 李立军
杨俊武习惯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看北京。他的棉袄外套了件醒目的马甲,骑一辆每天需要充电两次的电动车,车尾餐箱里的食物,用来解救都市人的胃。
杨俊武停在人行道上,克制地等待灯光变换,通常需要等40秒。
时间对不同的人意义不同。对上班族来说,时间是按天计,在外卖小哥眼里,时间按分秒计。“你有新订单啦”的机器女声响起后,“时间滴答滴答,每一分每一秒都走在心尖上。”
杨俊武是少数愿意等待的人,他的同行以无视红绿灯著称。“前面没车也一直按喇叭,油门加得死大。”马路上留下尖利急躁的喇叭声,惹人侧目。
他们是手机屏幕里一个骑着小车的标志,离你越来越近,穿着差不多样式的制服,连面目也相似起来。
“时间本来是为人服务的,一旦下单,顾客开始用时间来评价人、控制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廉思过去一年把研究目标锁定在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身上,“外卖、快递小哥是服务者,也是消费者,他们被时间异化控制,倒逼全社会的紧张。”
早日成为“万元户”
快递员被戏称为“马云背后的男人”,是“互联网的红细胞”。城市郊区的分拣中心每日例行吞吐,快递员在其中进行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指微小粒子表现出的无规则运动——记者注),墙上猩红大字写着“多思多劳多收获,敢打敢拼双十一”。
“我们国家哪个城市离得了网购啊,包括农村,我们老家乡村里都离不开网购。”一位快递小哥说。
19岁那年,王利刚坐一辆卡车从家乡河南许昌来到北京,路上十六七个小时,与一车腐竹作伴。10年后,他将北京生活的物品和记忆打包,坐上回乡的绿皮车,火车刚刚启动,眼泪就下来了。
这10年,他送货的坐骑从单车到焊着箱子的电动两轮车,再到三轮车,见证了快递业的发展;从露天不定点到全天候守摊,再到标准室内驿站,他也目睹了货量每年如潮水般的增长。
去年12月16日上午,一位山西的消费者从韩国购买了一件商品,快递业2019年的第600亿件快件诞生了。那时,王利刚已经离开传统的快递业,他回到北京的站点看望老同事,发现不过5个月的时间,七成的快递员换了新面孔,老人们照旧叫他绰号“校长”。
王利刚以前负责对外经贸大学(以下简称“贸大”)的快递收发,整日泡在校园,吃饭去食堂,生病了去校医院,熟悉每栋教学楼和每间办公室,知道哪里有沙发、哪里有热水、哪里夏天凉快。有的老师找不到同事电话,他翻翻手机,“我这有”;遇到纠纷,就找法学教师请教。当他离开北京,孩子出生时,朋友圈有100多位老师点赞。
“我的家庭条件困难,上大学负担更重,高三就不咋学了。”王利刚圆脸,微微发胖,脸颊总是通红,高考落榜后,他四处寻找出路,如今倒把贸大视为母校。
家乡的几座工厂日夜不息地冒着烟,高中毕业后,王利刚先去了一家生产烟草的厂子,“特别封闭,枯燥,都是比你年长的人,没有共同语言。”他闻不惯那气味,干了不到一个月,就决定跟亲戚到北京闯一闯。
“干快递就适合农村出来的,没见过世面的,非常锻炼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什么样的人都能见到,好人、坏人、不好不坏的人。”一位快递小哥谈起择业的初衷,“当然是自由呀,干我们这一行是忙,但是我们也算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嘛。平时也没人管你,想啥时候看一下手机都可以,要是在别人店里打工,那还不是一天到晚让人盯着?”
廉思曾提出“蚁族”概念,在最新出版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4——悬停城乡间的蜂鸟》中,他又将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比作“蜂鸟”,蜂鸟颜色鲜艳,快速拍打翅膀才能悬浮空中。
在对1692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课题组发现快递、外卖小哥以环京流入的乡镇男青年为主,平均年龄27.62岁。他们穿着鲜艳外衣,在既有的制度设计之外,没有社会网络支撑,只能靠快速扇动翅膀,得以在城市生存。
王利刚从小没离开过许昌,对北京的印象是小学课本里的天安门。第一个落脚点在五环外,他跳下货车,心中疑惑,“这里是北京吗?”
在贸大附近为月薪1100元的工作发传单时,王利刚发现送快递的月薪能有2000元。去面试,老板先问能不能吃苦,王利刚立下志向,早日成为月薪“万元户”。
头一年过年,他拿回家8000元,村里人都说“这孩子不错,挺争气”。薪水随着电商兴起年年上涨,2012年他给家里盖了大平房,2015年快递业光景好,他赚了十几万元。等他把车开回村里时,平时不怎么瞧得起他家的人,也隔三差五跑来说媒了。
工作时根本不知道累,哪里需要人,他就往哪里跑。后来他在贸大固定下来,种地一样,守着自己这片田。“我的第一出发点就是赚钱。”他举起手,向空中一指。
送快递的朋友们喜欢在发工资那天聚会,大家都是农村出身,在城市里相互照应,多喝两杯总要谈起各种目标,无外乎与钱相关。“今年我要买辆金杯车!”有人在年初放出豪言。
“多劳多得,上不封顶,挣钱不要命。”王利刚每天7点上班,有时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双11”一个上午就要送2000单。忙的时候他就睡在三轮车里,铺上纸箱和护膝,枕着背包,关上半扇门,脚耷拉在外面。
学校的快递也像种地一样分季节。4月份寄很厚的论文,6月份寄毕业证书和三方协议,七八月份招生院要寄宣传册。女生爱买化妆品,男生爱买电子产品。聚美优品火的时候,满地都是它家的箱子。
有的留学生喜欢在拼多多上买手机、电视和平衡车,寄回非洲家里。他把每天几十个寄件需求记在小本上,有时连续接两个电话,就忘了第一个的内容。
廉思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北京的快递小哥平均每月工作2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约会、看电影都是奢望,周末只想睡觉。王利刚快30岁时,家里催他回去相亲,谈恋爱要异地。
快递小哥对北京的热爱强烈而显著。调查显示,70.86%的快递小哥同意“我喜欢北京”,69.04%的同意“我从豫A排到豫U,几乎全村的人都来围观。
老婆怀孕生产前,他决定回郑州生活,买了房,背了贷,本想通过快递公司内部调动回去,却不遂愿。
他和媳妇合计着开个卤味小店,也没开起来。王利刚得还房贷,不能闲着,看到街上跑腿的骑手是门营生,入门快、没有学历限制、马上能提现,便决定加入。上午培训两小时,交了押金,下午就上岗了,挣了150元现钱。
这家跑腿公司业务广泛,送东西、遛狗、陪跑、发传单、搬货、代排队挂号、排网红糕点、排售卖车位……骑手又叫“跑男”,明码标价地售卖他们的时间。
王利刚一天能把郑州市区跑个遍,在地图上跑出许多折线,最能体会什么叫“时间就是金钱”。
因为赶时间,他在郑州街头每天都能看见大大小小的车祸,这边一只鞋,那边一只鞋。一位目睹了交通事故的外卖员感到害怕,怕自己就这样死掉,孩子还那么小,他老老实实遵守了几天交通规则,但赚的钱也少了,过了几天,又恢复了原状。
王利刚为了赚更多钱,加入了“战队”。战队是20多人的“跑男”群,分享哪里好接单,不会空跑,也一起做任务,团长把单分配给大家,每人要完成一定数量,战队才能保级。
在系统里,每个人都有等级。王利刚加入的时间短,只是个“营长”,级别越高,抢单越容易。平台的算法复杂,战力值、经验值、战队币,毫秒内指数级别的运算,事关“跑男”的口袋进项。
随着跑单数目增加,王利刚又点亮了屏幕上的一枚勋章。数据会在每周、每月清零,得不停“跑”,才能赢得时间。
“看似自由,随时上下线,不被人管,其实被系统管着。”廉思说,“你好像可以自主选择,但一旦点击‘开始’,系统就启动倒计时倒逼机制。”新订单的机器女声,是渴望听到又惧怕听到的监工。
“吃饭的时候 ,看到特别大的单子,顶不住诱惑。很烫的面5分钟吃完。”王利刚说,“你不挣的钱,有的是人去挣。”
“电脑把你设计成程序的一环,没有情绪、不会疲劳。”廉思说,“系统没有感情,极为苛刻,你不能有一丝懈怠。”
杨俊武每天上班,要穿着外卖平台的衣服拍照,上传至系统,那是他从未见过面的老板。以前,快递小哥们不想买装备,借工友的衣服拍照打印出来,遇到抽查就翻拍照片,后来系统不断升级,很快就识别出这种“偷懒”。
杨俊武最烦在手机上升级系统,他总是拖到最后一刻被动更新,“以前系统定位没那么准,可以提前点送达。现在越更新越厉害,以前500米可以点送达,现在20-30米,到商家精确到10米。”快速而又高度常规化的通信系统规范他的一举一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服装标识、定位技术和计时程序,实现了游牧式计件制工作的全天候监控。”廉思说,用时间换钱的快递、外卖小哥失去了很多学习提升的时间,限制了更长远的职业发展,“除了电动车驾驶技术的积累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积累,很难想到他们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进步。”
2015年7月,快递员作为新职业纳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职业身份首次得到官方确认。但当快递小哥变成快递老哥,出路并不多。
“回家开店已经很难实现阶层跃升了,我们曾调查过返乡青年的一些情况,2012年还有白手起家靠自己努力最后买奥迪买房的人,2017年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廉思说。他做“蚁族”研究时,看到年轻人墙上贴着“买房计划书”,感动不已,正是每个个体向上流动的渴望,提升了中国的城镇化率。
得到官方确认的新职业也缺乏社会保障。许多快递、外卖小哥对保险一无所知,他们害怕生病,一是没有医疗保障,二是耽误收入。冬天送东西经常在冷热间穿梭,“我们要是觉得不舒服,就会马上吃感冒药预防。”
都市生活摆渡人
离开北京的前夜,王利刚和廉思几人在学校旁的咖啡馆聊到夜里11点,双方都不愿离去。他知道,过了今晚,与这座城市的联结一根一根断开了。
他在北京没有生活,只有工作。“送东西时,看人家围着桌子吃饭,或是路过饭店,里面灯火通明的热闹,那才是生活嘛。”
王利刚给自己定下规矩,无论能赚多少钱,过年必须回家。他不敢想象在北京过年,“对这个城市还是有陌生感”。
一位小哥提到年后要去菲律宾赚钱,北上广深在他眼里不过是能赚钱的大城市。不少快递小哥希望融入北京,却感觉难以融入。仅48.23%的快递小哥同意“我觉得北京人愿意接受我成为其中一员”,53.79%的同意“我感觉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只有26.83%的快递小哥认同“北京离不开我”,25.47%的快递小哥认为“自己已经是北京人了”。
“穿了这身衣服,你就不能跟人发生肢体冲突,否则直接开除走人。”王利刚说。一位快递员下班坐公交车,即使天再冷,他也要把制服脱掉。还有人说,“我永远不会告诉我儿子,他爸爸送过外卖”。“我刚才买水,穿的是便服,如果我穿外卖衣服,他们很可能不搭理我,或者很敷衍,这就是歧视。那些把自己生活中的痛苦、压力发泄到外卖小哥身上的,包括很多保安和店员。”
廉思课题组发现,城市对于快递、外卖小哥,在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拒斥。
杨俊武外号“老杨”,是不愿与人相争的人。去年,他送一个凌晨两点的单子,怕屋里有人睡觉,就先打了电话过去。结果这通电话搅了对方的游戏,那人开门就一顿横,“打什么电话,不会敲门?”
“我心想,大半夜敲人家门不合适,我打个电话有错吗?”杨俊武又气又委屈。
王利刚虽身处校园,也听过学生出口伤人:“你永远就是个送快递的。”
廉思表示,从现实世界来看,快递业本质上是进行人与人的交互和沟通的工作,屏幕两端联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卖家和买家、从仓库到客户,传递的是“物”,更是“情”,是社会信息传递和社会情绪传输的重要渠道,这使得快递小哥成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有效力量。
他说,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是新型的社会关系重要节点,是关键少数,是发散的“路由器”。
王利刚平时跟人笑脸相迎,与客户关系不错,但一旦东西损坏,产生利益纠纷时,对方马上翻脸,他只能打苦情牌。
在访谈过程中,一位快递小哥感慨,“快递员就是你手脚的延伸,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手脚都要歧视,我真的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
也有温情的时候。王利刚的同事大年初一送快递,别人都很热情,有人送了他100元红包,他在群里反复诉说,感动得想哭。
前段时间北京下雪,杨俊武晚上11点送了一单外卖,转身要走时,那位姑娘送了他一个暖宝宝,“今天遇到好人了”,他在群里说。
他的孩子滑冰时总贴暖宝宝取暖,他却从没用过。那天,暖宝宝贴在他的肚子上,“真的很暖”。
负责访谈的学生对快递、外卖小哥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从他们手里拿外卖,就像从超市货架上拿东西一样。”她连续点了14天外卖,终于在某天午餐后遇到了杨俊武,和他交谈的过程,让她想到自己的父亲。再点外卖时,她知道递给她餐盒的手背后,也有鲜活的故事。
“我来的时候是一个懵懂少年,离开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准爸爸。”王利刚长期背箱子,肩膀一高一低。他被请到廉思新书发布会的现场,红着一张脸,“我的人生多了一段奇遇,被时代记录,被社会铭记。”尽管这些年筚路蓝缕,但他现在有了爱人,有了孩子,有房有车,感到知足,“这一切都是送快递带给我的。”
杨俊武每天跑在路上,只要出门,都能收到媳妇和儿子发来的信息,“注意安全”。他笑着摊开手机,展示一个小家的温暖。
他20岁来北京时,从没想过能在这待10多年,他的孩子已听不懂家乡方言。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时,曾去天安门看升旗,坐了一晚,结果人太多,看到旗时已经升到一半。他没想到,有一天他的同行能从天安门前风光地走过,受万千瞩目。
国庆70周年时,一辆载着“彩虹”和“家”的彩车驶来,快递小哥、外卖小哥骑着各色电动车首次亮相群众游行队伍。
他们的出现成为新闻,网友在底下留下一个个点赞的拇指。这些都市生活的摆渡人,成为连接城市各个区块不可或缺的基层力量。
会上的学者说,每一个世代都是新人类,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没有任何参照。
外卖和快递小哥以自己的形象塑造城市,幻象的城市,神话的城市,抱负的城市,噩梦的城市。新职业如今吸收着巨大就业,也许将来的某一天,这个行业也会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杨俊武为化名)(杨杰 陈达宏摄)
「冰雪传奇摆渡人挂机设置」冰雪传奇摆渡人辅助,对玩家而言,能在游戏中体验到没有体验过的内容,也算是弥补了一些遗憾。毕竟有过程,有汗水,有体验,得到的才是最值得让人回味的记忆。最后祝大家新版本抽卡一发入魂,十连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