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传奇新战区风云莫测(热血传奇 新区)

时间:2022-06-20 07:36:25来源:黑金传奇2021 阅读:302

导读:今天我们来聊聊热血传奇新战区风云莫测,以下2个关于热血传奇新区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相关信息。旋即,重庆方面只能一面“热忱接待”延安来客,一面又消极谈判,尽量做出东道主的样子。这都亟待国共两党去解决。不言而喻,他们都是为了应对新的中国社会矛盾和风云莫测的局势。

今天我们来聊聊热血传奇新战区风云莫测,以下2个关于热血传奇 新区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相关信息。

热血传奇新战区风云莫测

“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向毛主席发电,邀请主席到重庆商谈抗战后的和平建设工作。此时,蒋介石的个人威望在国内已经上升到了无人能及的顶峰,正意气风发,加之国共两党的历史过往和现今的力量悬殊,因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都自信地以为作为一党一军领袖的毛泽东主席不会前去赴会。

然而,就在蒋介石第三封电报发出后的第三天,毛主席做了个许多人都反对和蒋介石惊讶的决定——要到重庆去,“坐班房也不怕”!

这样一来,被毛主席反将了一军,主动权正慢慢地丢失,蒋介石和一些人倒开始不知所措了。旋即,重庆方面只能一面“热忱接待”延安来客,一面又消极谈判,尽量做出东道主的样子。

所幸的是,在40多天的重庆谈判里,尽管国共两党达成的《双十协定》最后没能发挥其历史作用,但毛主席、周恩来等平安离开重庆,最终没有吃上蒋介石的“班房”饭。

再度回顾这段历史,人们无法察觉之间,毛与蒋不知进行了多少次的“攻”与“守”。而在蒋的地盘里眼皮底下,在蒋的主动“攻”之下,毛居然“守”住了,且有时还化守为攻,不由得再度为毛捏一把冷汗。

蒋接二连三发出邀请,毛毅然赴会

日本投降前夕,国共两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抗日战争即将结束,国家和平建设还是爆发内战?这都亟待国共两党去解决。

因此,无数双眼睛在此时都不自觉地转移到蒋介石和毛主席两人的身上

蒋介石与毛泽东

就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前夕,国共两党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不言而喻,他们都是为了应对新的中国社会矛盾和风云莫测的局势。

4月至6月,中共七大隆重召开,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一文,其中明确表示:要“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热血传奇新战区风云莫测(热血传奇 新区)

5月,国民党全国六大会议也随之召开。但是,在内部会议之上,蒋介石却给与会者传达了一个颇具火药味的会议基调——“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

会议过后,蒋介石还对与会的军队代表们表示,“共匪”与革命成败、国民安危乃至“大家各人”的生死,都息息相关,认为“共匪”非去除不可,否则不得安宁

一个是向往和平,另一个是积极酝酿着国内战争,誓要将对方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之下,一场内战将不可避免得发生,至于什么时候发生?这里缺乏的只是时机和准备而已。而所谓的时机,就是把握好舆论主动权,赢得人民支持。

那么,如何把控舆论,在内战中掌握先决权和主动权呢?蒋介石甩出了一个烟雾弹。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蒋介石用电报给毛主席发去了邀请,希望主席能到重庆“共定大计”。三封电报均以全文的方式,在重庆的《中央日报》上刊登,尽显他蒋介石为求和平的“光明正大”和满满的诚意

蒋介石

只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天大的“阳谋”,连《中央日报》的主笔陶希圣也公开道出玄机: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我们要制造空气,要假戏真做。

诚然,政治这东西在蒋介石的手上已经把玩得炉火纯青,他对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不会去重庆“共商大计”很有把握。因此,他要制造舆论压力,要把握舆论主动权——如果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拒绝到重庆和谈,他们将会被扣上“蓄意发动内战”的帽子,成为历史罪人,到时可别怪他们国民党不客气

在蒋介石和国民党方面的步步紧逼、咄咄逼人“邀请”下,毛主席不去重庆是不行了。因为,要化解蒋介石的这一个阳谋,主席必须给出答案,而去重庆无非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此行虽然可以化解蒋介石的阳谋,却也危机重重,不仅有“坐班房”(坐牢)的风险,甚至连个人的生命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历史上,蒋介石就一直对阻碍自己的人或力量不客气,就算是曾经的把兄弟也会对他们下狠手,让人不得不防。

自1926年之后,先后被蒋介石软禁、扣押、拘禁人,可以用多如牛毛来概括。这些受到不好对待的人里,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山舰”舰长李之龙,蒋介石的把兄弟、粤军主帅许崇智,蒋介石的政治对手、国民党元老之一胡汉民,蒋介石的把兄弟、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以及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叶挺,等等。

叶挺将军

李之龙、胡汉民、许崇智等人的身上,不仅能看到他们与蒋介石之间的个人恩怨,也能看出他们被关押之后所带来的重大历史影响。

比如,李之龙被拘禁、许崇智被排挤与监视,这都是“四·一二”事变和“中山舰”事件的必然结果。发生这些事后,蒋介石初步确立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由此不难让人联想到,通过卑劣的手段,蒋介石在获取个人权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历史的发展。如果毛主席要到重庆去,他会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这使许多人感到担忧。

在劝诫毛主席慎重考虑的过程中,“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就曾非常诚恳地说:

“毛主席不要轻易出去,要防备蒋介石的流氓手段。”

贺龙也发来电报说:毛主席去重庆,是否有把握?

不仅我党,高度人,看到头戴灰色考克帽、身穿中山装的毛主席向他们挥手致意时,纷纷惊讶不已,欢欣鼓舞

刚下飞机,毛主席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讲,表明出此行的目的和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

“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看到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人如此坦诚与向往和平,在场的各界名流和媒体友人都受到了感染,开始对谈判期待起来。非常多的人都已经依稀地联想到,通过这次谈判以后,国家将要实现和平建设,而不是走向内战。

周总理和毛主席

毛主席到达重庆的第3天,各界著名人士纷纷拜访了主席,柳亚子、傅斯年、张澜、章士钊等都露了脸,他们都不希望国家发生内战

柳亚子尤其激动,异常钦佩毛主席为了和平、人民和国家的未来而到重庆的大仁大义之举,当场就给主席写了一首诗:

“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早在广州的时候,毛主席和柳亚子便以诗会友,成了知心朋友。“阔别羊城十九秋”后,这次,柳亚子对主席是非常有信心的,钦佩主席的同时,他还相信主席一定能够扭转乾坤,“一笑昆仑顶上头”,用伟大的人格去感化那些好战者,给国家带来和平。

不仅柳亚子等人,国外的友人也希望中国没有战事。

毛主席抵达重庆不久,霍华德·海曼、爱德华·贝尔、埃德尔曼·杰克这三位美国大兵就给主席送去了几条美国香烟,上面留有希望中国人民有一个和平与繁荣的前途的便条

几天后,三位大兵收到回应:主席已经收了他们的礼物,想要邀请他们到设在化龙桥红岩村13号的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做客。

然而,尽管主席和各方面的人士都希望迎来和平,但作为领袖,毛主席自己是相当清楚时局的,他对谈判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

红岩村13号八路居驻渝办事处

同样抱有这一看法的,还有一直在国共两党之间“跑腿”的张治中。重庆谈判出现之前,张治中就曾把自己闷在家里,深感“国内问题仍然是危机四伏”,这次毛主席与蒋介石是否谈成?他的心里没有底。

实际上,从蒋介石和国民党方面的态度和做法来看,这一次谈判就已经注定了将会有一个失败的结果,不可能达到各方面人员的期望。

一是始料未及毛主席会那么爽快地答应来到重庆,二是从来就没有把心思放在谈判桌上。因此,毛主席一行人到重庆的前几天里,蒋介石和国民党方面都还没有拿出一份可供谈判的方案来。

迫于无奈,中共不得不在9月3日拿出11项提要,以此来作为谈判的依据。在11项提要里,毛主席和我党首先承诺“实行三民主义”和“拥护蒋主席之领导地位”,拿出了最诚恳的态度。

可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却坚决不承认人民军队和人民解放区政权,让谈判陷入僵局。

商议是排除一切隔阂的重要手段。而就在这一亟待双方安静坐下来商讨的关键时期,蒋介石却接连地制造麻烦

毛主席和蒋介石互相敬酒

9月10日,蒋介石不顾各方反对,暗中发动了“上党战役”,随后又发动“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皆被解放军挫败。

不甘于失败。9月17日,一面与毛主席在林园温馨地共进午餐,另一面,蒋介石下密令重印《剿匪手本》

除此以外,借助美国的军舰与飞机,蒋介石将大批的部队运往华北、华东和东北等地区,积极备战。他的得力助手出色干将魏德迈对此高傲地炫耀,这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军队调动”。

9月20日,毛主席收到来自中共中央截获的情报——蒋介石给国军各战区发布密电:

“目前与奸党谈判……以拖延时间……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即以土匪清剿之。”

然而,手中握有王牌,蒋介石却接连打错牌,一系列的“攻”都被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给“守”住了。

愤恨之下,蒋介石撂下一切,在9月27日带着夫人宋美龄乘坐专机到西昌度假去了,让其他国民党人员来和毛主席等谈判。

就在抵达西昌的当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毛泽东是“祸国殃民第一人”、“最大恶极之祸首”,等等。

蒋介石与宋美龄在渡假

10月5日,蒋介石又在日记中说:

“积极肃清内奸,根绝共匪,整顿内政,巩固统一为第一。”

事情再明显不过,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去进行谈判,蒋介石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纯是对民众和爱好和平者放的烟雾弹,“和谈”是假,积极备战才是真。

只不过,仅过一天之后,蒋介石就改变了“积极备战”的态度和看法,变得谨慎起来。10月6日,他在日记中说“对共问题郑重考虑”。

许多人认为,让蒋介石发生这一转变的,应该是毛主席的转“守”为“攻”产生了效果。

应对蒋介石一系列的小动作,毛主席坦然处之。整个重庆谈判期间,主席频繁地往返于林园、桂园、红岩村等地方,与各党派领导人、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外国使节等100多人会面,争取他们到爱好和平的阵营中来,把来到重庆之前说的“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都做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召开的时候,许多党派人士和社会名流之所以积极参与会议,都是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期做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毛主席在重庆参加社交活动

蒋介石一直把舆论和党朋的支持比喻为“天意”。看到各党派与社会人士都悄悄地倒向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一边,这不免让他警觉起来,由此才在专门做“反审”的日记中表示“对共问题郑重考虑”。

那么,蒋介石是怎么知道“天意”向着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呢?这还得从另一个攻与守的交锋说起。

被蒋介石派人监视,毛主席一个动作却让宪兵感动不已

毛主席的重庆之行,其实与当年刘邦奔赴鸿门宴没有多大差别,危机四伏,一切阴谋诡计都在“一团和气”的氛围之下暗流涌动,一不小心便可能身陷万劫不复。章士钊就曾在主席的手心上写8个字: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所以,无论是毛主席准备前往重庆,还是到达重庆的那40多天里,他的安全都成了我党与支持我党和爱好和平人士高度。接下来的40多天里,毛主席一直在这里办公。

有了办公地点,至于落脚的地方,毛主席则选择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毕竟,还是“自家的地方”安全。

然而,在蒋介石的地盘里、眼皮底下,他怎么能容许别人的一举一动不在自己的监控范围之内呢?不能对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进行控制,那蒋介石就控制住桂园。

以“安全保卫”为名,蒋介石将张治中安排在桂园中的亲信都排挤了出来,命令宪兵司令部派出一个特别警卫班进驻桂园。

桂园

这个警卫班的成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他们无异于蒋介石的耳目和移动的摄像头。每一天,他们都以“工作日报”的形式,向老蒋汇报毛主席和其他到访者的一举一动。

后来,这一份报告被汇总为《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下称《动态》),其详细之程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在《动态》里,毛主席曾与中央大学卢教授进行谈话。卢教授的夫人很喜欢毛主席,与毛主席握手时,忍不住说“毛氏之风采,是可为一国之领袖”,这一句话都被非常详细地记了下来。

而这仅是冰山一角,比如在9月21日的报告中,《动态》对毛主席带着王若飞、王炳南等七人的出行都记载得相当详细:车牌号、过路段、时间段、停留处、返回时间等都精确到每分每秒

有了这些监视内容,蒋介石当然能掌握毛主席的一举一动和各方面的动态。此后,他将这一系列的变化进行分析,用来作为对付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参考。

只不过,身处于龙潭虎穴中,主动权握在别人的手上,毛主席却没有被动应对,他积极地为将来的事做打算。信步闲庭、指挥若定,利用可以利用的每分每秒,主席亲密地接触了一些爱国人士和爱好和平者,为中国的和平默默付出。

至于主席的安全,则由周总理和“二龙一虎”(当时负责毛主席与周总理安全的龙飞虎、陈龙、颜太龙三人)来负责。周总理尤为用心。

龙飞虎与陈龙

毛主席外出,周总理同车陪同;毛主席进入房间,周总理率先亲自去做检查工作;毛主席要坐下来,周总理要先试一下凳子;有人向主席敬酒,周总理一一接过来喝了下去

除此以外,周总理还对外下一条铁命令:毛主席住的房间必须要有人,外人不可随便进入主席的房间。正因为这样,张治中的孩子们才没有在桂园中见过主席,倒是经常与周总理碰面。

尽管安全工作做得如此严密,但毛主席依然坚持与人交往的一贯作风。他不仅和各界名流往来,对老蒋派来监督自己的宪兵,他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对待,与他们一一握手。

国民党宪兵队

据说,在和宪兵们交流的时候,有的人感动得泪流满面;有的人摇摇头,哽咽地说:毛公乃天下少有之伟人……

宪兵们之所以有如此反应,其实也和蒋介石有关。在相关的记录中,蒋介石一直高高在上,很少与人握手、交谈,就算是与他人亲近,那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毛主席到重庆谈判,蒋介石就曾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对待。在老蒋看来,毛主席是“臣”,自己是“君”。毛主席的重庆之行不是为了和平建设中国的平等谈判,而是收到了自己的召唤,相当于古代“封疆大吏入朝拜见皇帝”。

一个是让人不得不敬而远之的人,另一个是与民为友、容易接近的人,当这两个人被人们进行对比的时候,许多人自然喜欢后者。所以,宪兵们才被毛主席的举动感动到了。

而不仅仅是负责监督毛主席的宪兵,一些不怎么支持毛主席与中国共产党的人,在感受到毛主席的伟大魅力之后,纷纷改变了看法,不再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青面獠牙的恶魔”。

安排毛主席在桂园办公的时候,张治中就曾对外调侃,让“孩子们看看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不是青面獠牙的人”。

很显然,由于各种不好的渲染,许多人心目中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已经出现了偏差,乃至于无中产生害怕之感,而毛主席到来以后,一切偏见正慢慢的得到改变。

毛主席在重庆

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桂园会客厅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闻名于世的《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到此结束。

虽然,后来老蒋发动了国内战争,《双十协定》被无情地撕毁了,重庆谈判由此化为泡沫,不再起作用,但毛主席的这次重庆之行却永远地载入了史册,正如柳亚子所说的那样——“云雷青史旧同舟”。

结语

在许多人都看好重庆谈判的情况下,作为一党领袖,毛主席清楚地认识到,老蒋和国民党方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并没有将太多的心思放在谈判之上。所以,他对重庆和谈并没有抱有太多的期望。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当时的看法是相当精确的,重庆谈判虽然有了圆满的结果,但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只能认为是最后失败了。

而无论如何,无论身处何处,毛主席一直没有忘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份,为了国家和平和人民福祉,在和谈陷入冰点的时候,他没有停下来,一直出去做工作,最终给1949年的政协会议做出了贡献。毛主席不愧是一代伟人,相当有远见。

热血传奇 新区

黄沙、石油、宗教、战争,一说到中东地区,你还能想到哪些关键词呢?

即便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中东地区仍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

导致中东乱象的原因非常多,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东自古就是贸易交通的要道,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亦是兵家必争之地。

再加上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地下黑金给这片土地的诅咒,让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的中东,如今却几乎无文明可言。

取而代之的是矛盾、战争和恐怖,如若未曾了解中东的历史,你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为什么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境线大多都是笔直的直线?

为什么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了和平年代而唯有中东矛盾不断?

另外有玩过《战地1》的玩家们,你们有没有对这个人物很好奇?

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回到20世纪初,把目光投在这位英国人的身上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来一窥战争、谎言、帝国的愚行和现代中东的形成。

劳伦斯的父亲托马斯·查普曼是一个英国血统的爱尔兰贵族渣男,在与原配生了4个女儿之后,抛弃了妻子孩子和家产同女儿们的家庭教师一起私奔了。

劳伦斯和他的两个弟弟便是无法继承家族姓氏的私生子。

劳伦斯酷爱历史,成绩优秀,19岁的他在牛津大学主修现代史,并为此踏上了考古的旅程,他游览了英法、意大利、巴勒斯坦、叙利亚,参观考察了众多的遗迹和建筑,并且凭借一篇出色的论文,以一等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由于在旅程中,出于对阿拉伯文化的热爱,毕业后他又以考古工作者的身份返回阿拉伯地区。

而正在这时一战爆发了,在进行接下来的讲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复盘一下,一战前的阿拉伯国家的历史。

奥斯曼帝国这个国家,他是同盟国那边的,帮着德国打英法,但是他好像全程都没有什么参与感,欧洲主战场很少能看到奥斯曼帝国的身影,那么奥斯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它与现代中东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想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得把时间再往前推一推。17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国家,但帝国的命运并没有因此一片大好,随着征服疆域的扩大,帝国的治理和发展并没有如同其扩张的那般迅速为奥斯曼帝国开疆拓土的禁卫军。

在18世纪的时候,势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腐败。这支军队反而成了帝国内部的最大威胁,由于势力过于强大,他们经常一言不合就发动兵变,由此引发的混乱严重的破坏了奥斯曼帝国的统一。

按常理说,帝国完成扩张后应该进行裁军、整顿军队然后走发展经济的道路。可是奥斯曼帝国为了维持禁卫军的忠诚,帝国不仅没有对其进行改革,反而是去安抚、补贴、听之任之。这个巨大的无底洞吞噬着帝国大量的财力。

在国库枯竭时,帝国不得不进行税制改革,说白了就是压迫人民,榨取更多的财政收入。但看似如此庞大的奥斯曼禁卫军,却在面对北方新兴强敌俄罗斯(帝国)的进攻时,毫无抵抗之力,节节败退,面对财政收入不足,以及对外战争的失利,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举债续命。

但这一举动让奥斯曼帝国的领土逐渐沦为了英法的半殖民地,埃及已经被英国控制,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家,也先后宣布独立,奥斯曼帝国虽然还存在,但实际能控制的地盘却很小了。

为了维持帝国的运营,奥斯曼土耳其继续对仅剩的领土保持着高压控制,其中就包括了阿拉伯地区。到一战爆发时,虽说奥斯曼土耳其的实力很弱,但由于其占领着多数极具战略意义的领土。所以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希望拉拢它,不过最后奥斯曼帝国在基于各种利益的考量之下,与德国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加入了同盟国作战,可以说一战的战败,也是后来直接导致奥斯曼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继续回到劳伦斯,此时的劳伦斯和所有大英帝国的子民都一同被卷入了世界大战,由于劳伦斯会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并非常了解中东地区的风土人情。于是劳伦斯同一群人一起前往埃及,成为了英国情报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

当时英国宣布埃及为英国的保护国,这么做的意义无非就是为了那条堪称战争生命线的苏伊士运河。

奥斯曼土耳其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始了对战略要地苏伊士运河的争夺,但无奈两次进攻埃及的军事行动全都失败了,同年英军主动出击将驻守在运河东部阿里什么地区的土军击溃,从此苏伊士运河被英军牢牢掌控。

讽刺的是,在土军进攻英控埃及时,虽然埃及都是穆斯林兄弟,但埃及人根本就不支持土军。面对对若干次与土军交锋的不断胜利,英国高层极端的目空一切,甚至有军官向上级报告称,土耳其军队只是一支民兵队伍训练不足、未受过教育,是一群乌合之众

于是狂妄自大的英国人,希望一举拿下土耳其然后瓦解奥斯曼帝国,夺取战略要地。但是夺取土耳其,真的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吗?

此时对于进攻土耳其的战略上,英国有两方面的意见。

第一:就是伦敦方面,他们希望皇家海军集中力量,在达拉米尔海峡作战登陆加里波利,从而一举拿下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实施“斩首行动”。

另一方面则来自埃及劳伦斯的情报部门,他们建议只需动用两三千人,就可以攻入毫无防备的亚历山大勒塔,也就是现在土耳其的哈塔伊省。

为什么攻略此地呢?因为该地区正是土耳其与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及其他中中东地区的连接枢纽。一旦被控制,奥斯曼土耳其将被一分为二,切断阿拉伯地区的兵力和物资供应,牵制土耳其。

但最终英国军方放弃了牵制策略,一是源自于军方的骄傲与狂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有人法国人的面子。

因为当时的法国像一个贪婪的猎人,还没有逮到猎物,就在积极的商讨如何瓜分猎物。战后法国希望控制叙利亚作为自己的战利品,但由于法国在西线疲于应战无暇顾及攻打亚历山大勒塔。所以他要求自己的盟友英国也不要碰这个地区,至于法国为什么对叙利亚耿耿于怀。就留在今后讲吧。不是故意挖坑,因为这又将扯出一期长文。

为了让指挥官老爷们,采纳自己的意见,劳伦斯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当时时任海军大臣野心勃勃的丘吉尔,似乎一心只想立下更伟大的战功,对名不见经传的劳伦斯的建议,根本没当回事。

最终联军的军舰已经满载士兵和弹药,骄傲地挺进达达米尔海峡,加里波利之战打响了。但登陆远远不像指挥官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如游戏《战地1》中剧情描述的一样,联军为此次战役的准备工作十分草率。

队伍中的联军来自各个国家,很多都未经训练,甚至战场基本的侦查工作也没人去做。登陆士兵乘坐的还是无武装、无动力的木船,并且该海域暗礁环伺“克莱德河”号战舰无法接近海滩,只好在近海搁浅,然后调用几艘渔船与岸边连接起来,作为临时浮桥。

登陆士兵需要从船首登上渔船才能最终抵达海岸,但是这种固定的出口,很明显就是机枪手和狙击手的绝佳靶子。

从船里走走出的第一个连队的200人中,只有11人顺利抵达海滩,并且此地的海滩沙滩短浅,陆地地势很高,九死一生登陆的军团面对的就是居高临下的机枪扫射和早已布置好的堑壕暗堡

到了下午的晚些时候,水里已经死尸陈籍,现场的一位英国船长描述说:岸边的海水已经成了血红色,几百码外都能看得见。

这场仗一打就是9个月,面对土军的顽强抵抗,联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他们在1916年1月选择撤退。20多万各国的年轻人战死他乡,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后来这场失败的战役也被人调侃成丘吉尔的成名作“登陆鬼才”,丘吉尔也被迫辞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

前线战败的消息传来,劳伦斯非常痛苦,他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有效的建议却被忽视,再加上得知两个弟弟已经战死在西线战场,让劳伦斯感受到了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开始厌恶自己的毫无作为以及他与英国军方的毫无意义的公文。

战争逐渐的他开始疲惫、彷徨,当时一定没有想到一段属于他的历史即将上演。

在加里波利之战时,一名奥斯曼军官爬出了战壕,他裹着头巾,举着白旗穿过无人带,居然向英国人投降了,并且他还透露给英国军官们一个重大的秘密,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法鲁吉。

他称自己是一个叫做“觉醒社”的秘密军事集团的成员,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为了保证战区稳定,一直在变本加厉地对原本就很贫困的阿拉伯人征兵、征粮,甚至掠夺财富。不甘忍受帝国压迫的阿拉伯人一直在等待着时机发动起义,建立起一个属于阿拉伯人的国度。

在败阵土耳其之后的英国军官们,一下子被这消息勾起了兴趣,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英国就开始率先接触到了阿拉伯大起义的领导者——侯赛因·本·阿里。

笼络阿拉伯人对抗奥斯曼土耳其自然是个好事,但阿拉伯人想要独立建国的事情,似乎不是英国人希望看到的。还记得之前提到法国一直惦记着战后瓜分叙利亚吗?如果英国答应侯赛因,承认一个大阿拉伯国家,自然就会得罪法国人的利益。

不过此时英国也无心顾及法国,因为英国人在担心,如果不满足这老头的要求,一是会失去一个对付土耳其的帮手,二就是担心穆斯林起义的星火会波及到英国其他殖民地区内的穆斯林人民。

所以最终英国人决定,根本不要告诉法国人,先签下这个协议再说。

于是英国爽快的答应了侯赛因的条件,许诺给阿拉伯人一个囊括整个阿拉伯半岛东至波斯边境,北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腹地,西至地中海和埃及边境的大阿拉伯国家。

但是他们都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一项注定要食言的承诺。

1916年1月初的几天会议上,英法两名中层外交官马克·赛克斯和乔治·皮克(科),他们炮制出来一份未来的中东地图,这张地图与侯赛因独立阿拉伯的设想大相径庭

这两个家伙既不了解中东地区的实际的地理情况,又不了解阿拉伯人不同族群部落的分布情况,宗教派别之间的分布情况、生产产业的分布情况,只根据帝国之间的利益需求草率的在地图上圈圈点点,就这样把中东的地盘大卸八块,这正是视频最初设问的答案。

目前中东一些国家及非洲国家的边境线,之所以都是笔直的直线就是当时帝国草率的,毫不负责任的决定造成的。时至今日,中东地区的纷争不断很多也都是当时傲慢的帝国留下的导火索

当时劳伦斯所处的开罗军事情报部门的军官们最终读到这份协定文本时,无不大惊失色,对这份协议深恶痛绝,甚至有作呕之感。

至于英国援助阿拉伯起义军的,也多数都是款项,鲜见武器装备和指挥人才。因为他们担心阿拉伯人民如若武装势力强大后,就会对帝国的利益产生威胁,不利于事后瓜分。

因此他们便把劳伦斯这种多半是一名学者,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人派去担任战略顾问,也同样就是一个做做样子,草率的决定。

但对于劳伦斯来说,他似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这片纯净的沙漠之地,一直都是他的心之所向。但是,劳伦斯这个英国人真的会迎来阿拉伯人民的欢迎吗?

来到了阿拉伯的劳伦斯被安排在侯赛因·本·阿里的儿子费萨尔王子的身边担任顾问。凭借着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他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很快的他就和战士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为了完全融入其中,他甚至脱下了英国军装穿起了阿拉伯长袍,戴上了头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感。虽说是个学者,但劳伦斯迅速在军中体现出了他的指挥才能,他率领阿拉伯战士在阿拉伯各地区展开当时极为新颖的战斗模式——游击战争。

以此来重创土耳其在阿拉伯地区的各个部署,随着游击战的频频胜利。而后劳伦斯便被称为“游击战之父”。

对于自己究竟是阿拉伯人还是英国人,劳伦斯开始有了自己的答案。因为劳伦斯一直知道:“事在人为”,如果他自己都不为之争取,那么阿拉伯人独立的理想,付诸的努力,最后换来的注定只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最后他不再纠结,面对祖国的阴谋和阿拉伯兄弟们的信任,他最终要做出一个取舍了。

随后劳伦斯不仅告诉了费萨尔王子关于《塞克斯·皮克》协议的一切内容,更发是要竭尽全力的阻止英法两国背叛他的阿拉伯兄弟。他的这种行为再次获得了包括王子在内的阿拉伯人民的信赖,最终他与王子达成共识就是:阿拉伯人民的独立不可依赖任何帝国的承诺,唯有靠他们自己。

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残酷的现实,阿拉伯战士们多为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工业和科技都很落后,武器还多停留在步枪和长刀的阶段。面对奥斯曼土耳其被德国“附魔”后的强大军事实力,想完成这条自我救赎之路并非易事

有一天土军的飞机轰炸了反抗军的营地,为大多数贝都因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恐惧,他们从未在战场上见过这么先进的东西。

他们四散逃窜、惶恐至极,但是劳伦斯作为这里面“见过世面”的军人,轻松的回答道:不必为了土耳其这番炫耀武力而惊慌失措,土军飞机的寿命很少超过四五天。

于是有了劳伦斯这样的存在,反抗军似乎有了继续实现伟业的勇气和决心,而劳伦斯也在不断结合着目前反抗军有限的军事力量,谋划着一个给予奥斯曼土耳其一记重击的计划——攻陷亚喀巴。

亚喀巴是一个海滨城市是阿拉伯半岛西海岸,连接以色列、约旦、埃及的重要枢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顺利攻陷这里就可以占据港口,从而获得英国的海上物资援助,也便于今后游击战的开展。

该地区面朝大海、背靠沙漠,劳伦斯推断这里的机枪碉堡大炮等防御攻势应该都是面朝大海的,凭借目前的反抗军实力想登陆作战几乎就是送死,于是劳伦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后方横沙漠奇袭亚喀巴。

尽管他的部队都是沙漠民族,但他们更知道,横穿沙漠是一个多么荒唐、愚蠢、可怕的决定。但是劳伦斯的意志很坚决,从未动摇。

他安排好了路线,途经若干绿洲和部落,试图边行军边扩军,一路上笼络其他部族,共同对抗奥斯曼土耳其。

为了保证行军效率,他们轻装上阵向那片纯净、疯狂、死亡的沙漠挺进。漫长的横穿沙漠的旅程,对于劳伦斯和所有阿拉伯士兵,还有他们的骆驼们来说,都是严酷的考验,深一脚浅一脚的流沙拖慢着行军的步伐,炎热和曝晒折磨着每个人的意志。

但他们都清楚,这一去就不会有回头路,一旦犹豫所有人都会命丧炙热的黄沙之下。途中中暑被视为家常便饭,尽管严重的可以使人丧命,骆驼也开始乏力。在攀登岩山的过程中,骆驼腿软后,连人一起跌落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行程的第5天,劳伦斯的一名侍从掉队失踪了。他决定不顾其他人的劝阻返回去寻找,虽说他知道掉队的人可能早已丧命,也知道自己如果读罗盘时有一丁点错误,也会迷失沙漠成为陪葬品。

但他的坚持得到了老天的眷顾,一个半小时之后劳伦斯找到了已经绝望的,近乎疯癫的仆从把他拉上了自己的骆驼掉头去追赶其他人。

在这里插一段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这段人道主义的桥段被拍摄为永垂不朽的情节,这也是西方电影的常用手段,刻画伟大光辉的人性,这很西方。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劳伦斯不仅没有得到赞扬,反而被队伍认为是一种对更大目标和其他战友极不负责任的选择,或许从此之后劳伦斯开始明白,想实现伟大,首先要学会承认牺牲。

三天后,队伍终于行至一片绿洲瓦迪西尔汉。对于刚刚穿越沙漠的队伍来说,这里宛如天堂。但是往往天堂与地狱之间,只有一线之隔。由于绿洲存在着充足的水源,沙漠中独有的剧毒生物,也盘踞于此蝰蛇、眼镜蛇和毒蝎,似乎无处不在。

岩石下、灌木丛、水边、沙坑里,恐怖的蛇蝎夺走了多名士兵的生命。而后劳伦斯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地方比我们穿越的开阔沙漠更加令人绝望和悲伤,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

在行进的路上,与其他部落商讨结盟之事,也让劳伦斯感到失望和违心。一向待阿拉伯人以真诚的劳伦斯,或许并不适合扮演欺骗的角色,不具备那些成为帝国军官的“优秀品质”。

由于一些部落都是沙漠生存法则之下,野蛮的游牧民族、沙漠强盗。由于这次奇袭亚喀巴的行程,并没有什么油水可榨,而这些人对于阿拉伯人独立并没有什么兴趣。

为了说服他们,劳伦斯也开始变成了他最讨厌的那些人——给阿拉伯人开空头支票的人。

劳伦斯为他们描述这次奇袭将会收获大量的财富,从而扩充反抗军的势力。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此时的劳伦斯虽说在坚持着自己引导阿拉伯人民独立的梦想,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未知的敌人、未战先死的战友,荒唐欺骗的谎言,也开始让劳伦斯犹豫和彷徨。

他感觉到似乎独立阿拉伯并不是所有阿拉伯人的心愿,而他更是担心即便历经千难万险获得的成功,胜利的果实也可能被帝国那一道《塞克斯·皮克》协议无耻的攫取。阿拉伯人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生命,到头来却可能一无所获

即将抵达亚喀巴之前,劳伦斯从情报中得知,约有550名土耳其援军,就在他们前方道路的某处,目的地同样都是亚喀巴,这让劳伦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虽说他率领的阿拉伯人机动性更强,有可能抢在土耳其援军的前头,但这样就会让一支规模相当的土耳其部队,处于自己的后方,导致腹背受敌。

于是他立刻决定,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将其歼灭,这次战役进行的可谓相当成功

由于阿拉伯士兵更擅长沙漠作战,熟悉这里的地貌,善于侦查,而土军士兵却对沙漠环境不耐受。夜晚他们(土军)选择了一处峡谷安营扎寨,却没有部署哨兵在高地把守。

于是反抗军在月光下部署了包围圈,居高临下对睡梦中的土军士兵,发动突然袭击。最后只有两名阿拉伯战士在进攻中阵亡。被困在谷地中的550名土耳其士兵中,约有100人逃跑、160人被俘,剩下的300人要么被打死,要么已经奄奄一息。

首战告捷,劳伦斯立马冲往亚喀巴,果然不出所料。沿途的土耳其碉堡和战壕竟然无人把守,都是空荡荡的,并且大型防御攻势中,没有一座是是面向内陆的。

这让劳伦斯和他的战士们欣喜若狂,队伍开始以最快的速度攻占了亚喀巴的各种战略设施,最终士气低落的土军,在未发一枪的僵持之下,便举旗投降了,起义军欢呼雀跃。

他们骑着骆驼冲进海水里,享受战胜带来的喜悦。劳伦斯也开始备受战士们的拥戴,他也似乎在为阿拉伯独立,这一条漫长曲折的征途中,终于立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亚喀巴一战之后,劳伦斯的事迹传到了英国成为了大红人,并且被授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但此时的劳伦斯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

因为他知道若不在短时期内,加强军队力量,奥斯曼土耳其收复亚喀巴只是是个时间问题。此时他急需来自祖国的军力支援,并且已经部署好下一步的计划。

在英军抵达亚喀巴之后和阿拉伯军队联合起来,一同收复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由于劳伦斯一战成名,这一次英军上级采纳了他的建议,但似乎他也忘记了那条:只有靠阿拉伯人自己夺来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从大马士革到麦地那有一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重要铁路,汉至铁路,它是穿越沙漠连接阿拉伯半岛的重要路线。起初建立它的理由是为了便于人们到圣城进行朝圣,但它实际的动机则是加强帝国对阿拉伯地区省份的控制和压榨。

为切断奥斯曼土耳其后方的运力,在筹备进攻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前,为了牵制土耳其劳伦斯也开始领导反抗军进行了多次破坏铁路的行动。和之前一样,劳伦斯发现只有带有掠夺性质的军事行动,才能提起阿拉伯士兵的斗志,当许诺阿拉伯人可以对火车进行抢劫时,就能暂时的赢得他们的忠诚。劳伦斯眼中的反抗和解放,在他们的眼中,比不过暴力和战利品。

因此每次原本只需破坏铁路和桥梁的行动,却要等火车来到后再炸毁,在一场场成功的炸火车行动下,死伤更多的却是无辜的阿拉伯平民。

有时为了实现劫掠的目的,毫无军纪的部队,仅凭借炸药和石头就敢不自量力的去袭击满载军队全副武装的列车。

在面对失败后部分士兵就随意退伍,打包战利品返回部落,继续过之前的日子,似乎解放阿拉伯这种遥远的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在历经多次的胜利和失望之后,或许劳伦斯自己也没有发现他也在被战争不断的重塑。久而久之,劳伦斯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随着一战的持续蔓延,战场的变幻风云莫测,美国加入战场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积极的宣扬,在战后建立一种“民族自决”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可我们都知道,美国虽说号召着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实际的目的就是借此削弱英法为首的大殖民国家对世界的控制。

但是彼时的劳伦斯认为,美国人的政策与他的理想不谋而合,而在与美国人接触后,他的主张获得了美国人的高度肯定,得到了美国人的承认。

劳伦斯天真地以为自己多年的努力,终究是值得的。于是他鼓起勇气,向英法提出了酝酿已久的问题。“阿拉伯人最终能否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6月,当时英国只是为了迫于与美国的战时联盟,所以再次被阿拉伯人和劳伦斯公布了新版的谎言:阿拉伯人可以在自己解放的领土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此时的劳伦斯心情大好,将士们也被备受鼓舞,野心驱使下的劳伦斯和战士们,如同脱缰野马,率领部队快速推进、跑马圈地。此时的劳伦斯在实现最初的自我时,也开始逐渐的丧失自我

为了实现阿拉伯的独立,打下更多的领地,他开始变得更加嗜血、好战。曾经尊重生命的劳伦斯彻底不见了,留下的是一个对敌人毫不留情。即便面对的只是土军俘虏和土耳其平民,也都会下令洗劫和杀戮的劳伦斯。

一次在他手下残忍地用刀处决投降的土军战俘时,有人曾前来阻止告诉他,这很不人道,可劳伦斯只是冷冷地说这就是我们阿拉伯人战斗的方式。

后来劳伦斯在自传中写道“我们陷入了一种疯狂,这种疯狂来源于土军对阿拉伯人恐怖的蹂躏,于是我们杀了又杀,似乎他们的死亡和汹涌的鲜血才能够缓解我们脑子里的痛苦。”

在这里实际上,阿拉伯军队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变化。这支起义军没有优良的军纪、系统的管理和崇高的信仰。他们似乎在一直重演着多年以来的沙漠法则生存、劫掠和复仇。这也是为何劳伦斯会被称为“浪漫的国际主义者”的原因。

因为他的理想,阿拉伯独立的愿望似乎并没有稳固的基础,更像是自己和起义军领袖的一厢情愿。而劳伦斯性格上的变化,只是他与阿拉伯人民同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在反抗军若干次的扩张和推进的途中,劳伦斯最初的:依靠阿拉伯人自身获得胜利的初衷,也未能实现。

我们可以发现,连最初的奇袭亚喀巴的目的,也是为了迎接英军的协助。在此后的每一次重大战略行程中,他们的局势一直被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宏观局势所深刻影响着。而劳伦斯一直相信的:“事在人为”,实际上也并非全靠阿拉伯人民自己所为。

如此,阿拉伯人民的未来似乎无法避开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击败奥斯曼土耳其迎来阿拉伯人民的独立,但因缺少治国经验,孱弱无序的大阿拉伯国家成立后或许也逃不掉英法老牌帝国的觊觎。第二种便是如同《塞克斯·皮克》协议一般,未等独立就被英法瓜分得明明白白,总之一个未能独立完成独立,最终无法是真正的独立

或许这一切从劳伦斯踏上阿拉伯的土地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这么说并不是无端猜测。

当劳伦斯率领阿拉伯部队进入了大马士革后,阿拉伯民众欢欣鼓舞,反抗军也被当地的民众夹道欢迎,似乎赢得阿拉伯人民的独立,近在咫尺。

可是喜悦总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却让劳伦斯和阿拉伯人难以胜任。城市中出现了争夺权力的势力,他就派军队实施暴力镇压,入侵城市的阿拉伯军队又洗劫了医院,将医院的物资洗劫一空,无法继续运转。伤员和病人在尸体堆中苦苦挣扎,眼里充满了恐惧。

这段情形在劳伦斯才华横溢的笔下(书中)比电影中体现得更为阴森和恐怖,而他们迅速在大马士革草草建立起的阿拉伯自治政府,会场上各方阿拉伯势力毫无纪律。

为了各自利益争论不休,而正在城市陷入混乱之时“该来的”终于来了。一份重启了的《塞克斯·皮克》协议,首次暴露在全体阿拉伯人的面前。

这一幕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也是劳伦斯一直挥之不去的梦魇。如今一切预言已经成为现实,每当劳伦斯试图用“事在人为”的一己之力与之抗衡时,最终证明,这只是螳臂当车。

最终劳伦斯曾为之奋斗,为之运筹帷幄,甚至为之背叛祖国的一切,在英国首相与法国总理的5分钟会谈中,全部灰飞烟灭

世界大战终于落幕,巴黎和会即将召开,英法两国务必要口径一致,联手对付美国总统威尔逊带来的“人民自决权”的高尚言论,而最终版本的《塞克斯·皮克》协议,还更加得寸进尺,给了英法更多,而许诺阿拉伯人的则更少。

同《凡尔赛条约》掏空德国一样,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大抢劫,马上就要开始了。此时劳伦斯上天入地,竭尽全力为推动阿拉伯独立,做最后的挣扎。在巴黎和会期间,他担任阿拉伯人的顾问,不断提出将阿拉伯人艰苦为之奋斗的土地交给他们(阿拉伯人)的计划,同时向英国高级政治家游说并撰写为阿拉伯人辩护的激情洋溢的社论。

于是英国政府和军官十分感动,便剥夺了他参加和会的资格。事已至此,对于英国人来说,劳伦斯成功的在奥斯曼土耳其的东线,不费英国一兵一卒成功牵制住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军力,夺来了他们觊觎已久的土地。

这是用阿拉伯人民的血肉缝纫出英法嫁衣的“绝对功臣”,而对于一些阿拉伯人来说,了解劳伦斯的或敬他为真正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他的确不顾生死的全身心的投入到阿拉伯独立的伟大事业中来。即便在最后时刻,劳伦斯也未曾放弃过抗争。

但对于更多的阿拉伯人来说,他或许就是大英帝国,安插在阿拉伯人民中的间谍、卧底和走狗。

而劳伦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他连自己都已经无法管理,劳伦斯的巨大的压力之下,终于展露出脆弱的一面。他不再相信“事在人为”,而是选择了逃避。

英国人随后把劳伦斯遣送出了大马士革。从那一刻起,他就再也没有踏上为之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

大局已定阿拉伯人的命运从此被扭曲,一个统一的大阿拉伯国家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对于结构复杂的阿拉伯,帝国主义(国家)仍旧只顾自身利益,强行划分势力范围,为以后中东陷入混乱埋好了足够的地雷和导火索

回到英国后的劳伦斯,隐姓埋名,以列兵肖的身份在英国过着战后平淡的生活。

5月13日的早上,劳伦斯骑着他的摩托车,从军队返回家的途中,为躲避两个骑自行车的男孩失去了对摩托车的控制,摔在了路上。

劳伦斯脑部严重受伤,6天后离开了人世,享年46岁。

而彼时的阿拉伯地区,在劳伦斯离开后,费萨尔王子为反对塞克斯皮克协议,而在大马士革发动暴乱,但迅速被法国军队镇压。

此时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大臣(丘吉尔)充当了老好人,在其间不断的调停。最后把英国在今天的约旦国地区的地盘划给了费萨尔的哥哥,成就了约旦国的开国国王。

约旦开国国王

英国还假模假式的为费萨尔,搞了个自由、民主的全民公投,安排费萨尔王子成了英国在伊拉克的殖民地国王。而与费萨尔家族为世仇的伊本·沙特的瓦哈比派,因为在阿拉伯各方乱斗时,成功打下了整个阿拉伯半岛,而成了如今的沙特阿拉伯。

劳伦斯在中东历史的变迁中,尽管他志向伟大,也为此甘于奉献。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帝国摆布下沦为一颗棋子的命运。

今天看来只看结果,他甚至会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什么也没能改变。但是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依旧被后人奉为优秀的指挥官和游击战之父。而最可贵的是,他能为一个即便虚妄的其他民族的理想,也愿意奋力争取奉献肝胆的人。

但最可悲的是,劳伦斯似乎至今都无法瞑目,他渴望的阿拉伯人民统一与和平的未来,至今也未能得到。

由于帝国将这片土地肆意的撕裂重组,留下了难以调和的内部矛盾之后,内部矛盾又扩大为大国角力的战场,让无数人民窒息。

在自由和民主的面具之下,那片纯净沙漠下的黑金,数十年如一日的诅咒着悲惨的人民。对于中东阿拉伯世界,很多人或许都会有一些成见,或者是偏见。一个民族既能孕育出文明,亦能蔓生出野蛮。而帝国的野蛮,却将所到之处的灿烂文明,尽数摧毁。为一个民族留下的只剩下愤怒与憎恨。

当时的阿拉伯人遵守了沙漠的法则,殊不知世界的丛林法则比黄沙更为恐怖,现代中东成立至今也再未曾逃出被大国利用、欺骗、摆布的下场。

劳伦斯眼中的阿拉伯世界,或许还很难解答埋藏在中东的一切疑问。

如本期文章反馈不错的话,立刻安排关于中东地区的其他故事,比如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

我是柳行长,下期见。

:柳行长

微博:UP主柳行长

B站:柳行长

最后,对热血传奇新战区风云莫测(热血传奇 新区)有任何新的建议都可以在评论区提出,小编将虚心改进,记得关注点赞评论,了解更多游戏资讯发布。